来源:沈阳脑康心理专科医院
戚玉平
长按复制添加医生微信:18802448947
又一位文化名人因抑郁而亡。
京华时报讯:8月29日晚,网友“桥东里”在微博上透露,他受家属之托告知:“青年翻译家孙仲旭先生于2014年8月28日在沈阳辞世,享年41岁。”有出版人称孙仲旭因抑郁症自杀,孙先生的儿子向业内人士证实这一说法,并称“爸爸已经解脱了。”
孙仲旭曾在某节目上高兴地向读者介绍他的翻译作品
近些年来,著名公众人物因抑郁症自杀的报道不断增多,抑郁这个看似曾经陌生的词,已经不再那么生疏,人们也不再仅仅将其与情绪不畅联系在一起了,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:这是一种病,需要治疗。
防治抑郁症,从认识疾病开始
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梁晓明,谈起这件事感到自己很幸运。因为认识早,治疗早,病情已经得到控制,工作没有耽误,钱也没有少挣。
梁晓明说,自己从2013年开始,就一直情绪低落,振作不起来,干什么都没有精神。什么都不干吧,又感觉对不起领导,对不起爸妈,对不起自己。每天都在这种思维怪圈中痛不欲生。
这种状况,让梁晓明意识到自己病了,但他不敢告诉父母,也不敢告诉朋友,更不敢告诉单位的同事。他担心被朋友们知道了,会被疏远;也担心消息传到单位领导那里,因此丢了工作。他还需要这份收入,作为治疗和生活的经济保障。
于是开始自己撇开大家,独自寻医问药。
幸运的是,梁晓明找到了沈阳脑康心理专科医院。医院医生告诉他,这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,需要尽早治疗。因为尚处于抑郁的早中期,所以很快得到了控制。
防治抑郁症,从抛弃病耻感开始
和梁晓明一样,许多抑郁症患者,害怕别人知道,存在严重的病耻感,因此延误治疗,像梁晓明这样的幸运者为数不多。
“其实应该很忌讳,这是个人隐私,但是我注意到一个问题,社会上对这方面的知识知道的非常少,包括我的家里人,包括我的领导,他们都觉得没有这种病,觉得就是想不开,就是小心眼,就是太爱算计了,就是以前火,现在不火了,所以受不了了,都是在这样想,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病,必须要吃药。”崔永元说。当时他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睡眠障碍,“那些说抑郁症不是病,而是想不开、心眼小的人,你们吃我的药试试,那个药劲是非常大的,我吃那个药,两粒三粒,早晨五点、六点、七点、八点才能睡着觉。没有这种病的人,吃了这个药,可能三天都睡不醒。”
是的,抑郁症是一种疾病,必须治疗,必须吃药,在你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,也就选择了幸福,选择了远离死亡。
防治抑郁症,单靠心理咨询不行
在来沈阳脑康心理专科医院之前,梁晓明从学术网站上下载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论文。几乎每篇论文中都会提到抑郁症的概念,医学教科书将抑郁症定义为一种“情感障碍”,其在临床上为显著的表现为情绪低落、精力减退、活动降低,以及愉快感和兴趣感的丧失,重度抑郁甚至导致心理迟滞与思维困难。
据相关机构披露的预测数据,到2020年,抑郁症将会成为致使成年阶段残障或死亡的除心脏病外的大原因。另据国际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的相关文章,中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6%,而我们并不陌生的精神障碍,其终身患病率也不过1%。
沈阳脑康心理专科医院的医生告诉我们,抑郁倾向可在一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解决,但是如果抑郁程度严重,则必须用药,甚至是住院接受治疗。对于抑郁症的鉴别,医学界有一套量表评估体系,根据鉴别结果,决定受评估者是否进行心理咨询,或者需要结合用药。辽宁师范大学相关心理学研究者也表示,单靠心理学的知识治不了抑郁症,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抑郁症的危害,如果有所察觉,应该抓紧时间接受治疗。
防治抑郁症,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宽容
2007年,曾有美国学者测算过中国的抑郁症成本,其中18%的受访者曾因抑郁症失去工作,6%的受访者调换过工作,40%的受访者保留工作却减少了工作量。
这一数据告诉我们,人们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接纳度还是比较低的。这也是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低的一大原因,由此导致的严重抑郁症患者增多,甚至因此自杀人群的不断增高,是一个社会问题,需要大家的关注。因为,没有一个人是孤岛,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他对抑郁免疫。关注别人,也是关注我们自己。在此,我们也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群体,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。
温馨提示:很多人在患抑郁症之前,便已经有了抑郁倾向,如有情绪低落,振作不起来,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看医生了。如您需要帮助,点击此咨询“在线医生”,也可拨打我们的24小时免费服务电话:024-88663333